道川旋挖钻机培训事业部
Zhengzhou Daochuan Human Resources Service CoLtd
故障现象 | 问题分析 | 处理方法 | 判别方法 | |
停机后钻杆缓慢下落 | 摩擦片之间间隙过大 | 更换 | 停机后自动下溜 | |
补油管不足 | 检查补油压力 | 用表测量 | ||
浮动电磁阀卡滞不回中位 | 清洗阀芯或更换 | 将电器插头拔掉,手动浮动电磁阀 | ||
正常操作下放过程中突然掉钻现象 | 主卷压力值有偏差 | 测量主卷压力值 | 用表测量,并记录准确的读数 | |
外界温度太低,液压油温度太粘稠 | 将液压油散热器挡住,让温度在仪表上保持有三格,降低粘稠度。 | 先观看仪表温度,还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液压油温度 | ||
液压油清洁度太低。 | 用高精度过滤器过滤液压油或者更换新液压油,更换新的滤芯。 | 用力士乐清洁度检测仪器检测 | ||
补油管位置不理想, | 补油管最好是接在马达的S口上,不要接在BVD制动阀上 | 目测。 | ||
电磁阀卡滞。 | 清洗阀芯或更换, | 将电器插头拔掉,手动浮动电磁阀 | ||
钻杆在卸土时,有时溜钻杆 | 制动缸油封损坏 | 更换 | 打开减速机加齿轮油堵头,齿轮油太稀 | |
主卷补油不足引起 | 接好补油管 | |||
主卷扬在放钻杆时出现掉钻现象 | 马达溢流阀卡滞,使阀芯不能回位 | 拆下马达溢流阀清洗溢流阀,重新装配 | 定量马达上提是B口溢流阀 | |
主卷扬只有下放动作 | 马达溢流阀卡滞,使阀芯不能回位 | 拆下马达溢流阀清洗溢流阀,重新装配 | 定量马达下放是A口溢流阀 | |
马达溢流阀压力调整太低 | 测量主卷上提压力.不合要求的重新调整压力 | |||
主卷扬不能上提也不能下降 | 减速机磨擦片问题 | 更换 | ||
减速机齿轮轴承问题 | 打开减速箱,更换损坏零件 | |||
马达问题 | 更换或修复马达 | |||
BVD制动阀问题 | 检查减压阀中的弹簧,阀芯。 | |||
主卷扬无浮动 | 浮动电磁阀卡滞 | 清洗或更换 | 拔掉插头。手动电磁阀 | |
线路故障。 | 重新接线 | 用万用表测量 | ||
磨擦片烧结 | 更换 | 主卷扬无动作,溢流阀溢流 | ||
手柄按钮问题。 | 清先手柄按钮 | 用万用表测量 | ||
主卷扬主油管压力正常但不能动作 | 减速机摩擦片烧结 | 更换摩擦片 | 拔开马达,目测摩擦片 | |
减速机齿轮损坏 | 更换 | 打开减速箱,更换损坏零件 | ||
制动缸油封损坏 | 更换 | |||
BVD制动阀故障 | 拆卸检查、清洗 | 测上提和下放时制动管压力值。 | ||
桅杆不垂直 | 水平传感器损坏 | 更换 | 用经纬仪测量桅杆垂直度 | |
桅杆液压锁坏 | 更换 | |||
桅杆液压油缸损坏或内泄 | 更换油缸密封件 | |||
立桅不同步 | 油缸大腔的铰接螺栓阻尼孔不一样大 | 更换成相同大小的工艺孔的铰接螺栓 | ||
平衡阀问题 | 更换 | |||
油缸本身存在内泄问题 | 更换油缸密封件 | 参考(1-1) | ||
提引器转动不灵活或是不转 | 长期不使用也不作防锈处理,锈死 | 拆卸检查。更换损坏零件 | ||
由于密封损坏,泥浆进入提引器内部,损坏轴承 | 拆卸检查。更换损坏零件 | |||
冬季施工,黄油冻结 | 隔水加热至60度,将冻结黄油挤出。 | |||
提引器内的螺母固定螺钉掉落 | 拆卸检查。更换损坏零件 | |||
提引器安装比较紧 | 拆卸检查。更换损坏零件 | |||
内部的油封磨损,油封处轴磨出凹痕,轴承磨损 | 拆卸检查。更换损坏零件 | |||
往提引器内注脂方法不正确,强行将黄油压入,造成油封挤坏 | 拆卸检查。更换损坏零件 | |||
提引器轴套磨损间隙过大造成泥沙进入体内使轴承损坏 | 拆卸检查。更换损坏零件 | |||
动力头扭拒不足 | 发动机攻率不足。 | 发动机响声异常,冒黑烟,掉转速等。 | 在CAT仪表上查看 | |
液压油路问题 | 仔细清查顺序阀油路,主油管油路。 | |||
顺序阀问题 | 重新调节顺序阀 | 主要体现在动力头打钻没有力,高速甩土时速度没有明显加快 | ||
叠形弹簧问题 | 检查减速机叠形弹簧。 | |||
补油阀上的溢流阀泄压 | 重新调节溢流阀压力 | |||
不经过补油阀溢流阀时主油管压力值不够 | 重新调节压力值。 | |||
马达端盖漏油 | 由于气蚀造成端盖受损,O形圈损坏 | 对端盖进行修补,更换O形圈,增加补油装置 | ||
天方地圆处漏油 | 天方地圆骨架油封损坏 | 更换 | ||
由于钻机带杆砸在动力头上 | 现换安装螺钉加弹垫 | |||
由于工作时的震动,造成松动 | ||||
动力头减速机有响声 | 减速机摩片磨损 | 更换 | ||
动力头减速机轴或轴承损坏坏 | 拆开减速机上更换所有损坏零件 | 动力头转不动 | ||
减速机过热 | 检查润滑油位,查看减速机下油封 | |||
润滑油过少 | 向润滑油箱添加液压油 | |||
动力头高速反转无动作 | 电磁阀线路断路 | 重新接线 | ||
轴入轴上的密封损坏 | 更换 | |||
减速机摩片烧结 | 拆开更换 | |||
油箱串油 | 马达油封损坏 | 更换 | ||
从油窗中可以看到大齿圈转动但钻杆不动 | 动力头内大齿圈与套筒螺钉剪断 | 打开动力箱更换损坏螺钉 | ||
套筒与回转支承联接螺钉剪断 | 打开动力箱更换损坏螺钉 | |||
履带过松
| 使用时间长磨损。 | 加注黄油,张紧油缸。 | 目标履带板 | |
履带张紧油缸密封损坏 | 拆开张紧油缸,更换油封 | |||
履带不能行走 | 摩擦片烧坏 | 更换 | ||
减速机齿轮损坏 | 更换 | |||
制动油缸X型密封损坏 | 更换 | |||
钢丝绳断裂 | 提引器转动不灵活 | 检修提引器 | 钢丝绳散股 | |
钢丝绳磨损严重 | 更换 | 钢丝绳断股 | ||
压绳器压轮不转 | 检修压绳器,或更换 | 目测 | ||
回转失灵 | 线头松动 | 检查 | ||
手柄按钮问题 | 检查或更换 | |||
电器模块问题。 | 更换 | |||
回转支承有异响 | 加注的润滑脂变质 | 加注新的润滑脂将变质的挤出 | 异响。干磨擦的声音 | |
轴承损坏 | 更换 | 有周期性的异响 | ||
加压无动作有压力 | 平衡阀损坏或阀芯卡住 | 更换,清洗阀芯 | ||
M4阀阀芯卡住 | 清洗 | |||
加压油缸自动下落 | 油缸活塞杆密封损坏 | 更换活塞杆密封 | ||
平衡阀损坏锁不住 | 更换平衡阀 |
发动机不能起动或起动缓慢 | |
起动马达转动但不能带动发动机 | 马达的齿牙损坏或弹簧断裂 |
线路松动或腐蚀 | 清洗并拧紧 |
蓄电池亏电 | 充电 |
起动机电磁线圈无电压 | 检查电磁线圈电压 |
曲轴转动受阻 | 检查发动机 |
电磁线圈或起动马达故障 | 更换启动马达 |
发动机可以转动,但不能起动,且排气中没有烟 | |
油箱没有油 | 添加柴油 |
电气或手动控制断油阀没有打开 | 检查导线是否松动,确认电磁阀功能是否正常 |
不合适的起动步骤 | 验证起动步骤正确 |
燃油滤清器为水或其它污染物堵塞 | 排放燃油/水分离器或更换燃油滤清器 |
喷油泵没有得到燃油或燃油中有空气 | 检查燃油系统的燃油流量/对燃油系统进行排气处理 |
检查燃油进油阻力 | 输油泵的量大进油阻力必须不能超过100mm Hg[4in.Hg] |
进气或排气系统受阻 | 目测检查;清除堵塞。检查排气系统是否受阻 |
燃油回油 | 验证燃油回流管路通到油箱底部 |
燃油回流溢流阀失灵(仅指直列式燃油泵) | 检查/更换燃油泵回流溢流阀 |
喷油泵磨损或故障 | 目测检查在发动机外部与喷油泵出油口(连接)的一个喷油器的燃油输送情况。拆下喷油泵进行校准检查 |
喷油泵正时不正确 | 确认/调整喷油泵正时 |
凸轮轴正时不正确 | 检查/更正齿轮系正时对正 |
起动速度太低(最小起动速度=150转/分) | 确认传动部件有没有啮合 |
检查蓄电池、起动机,并检查电线接头是否松动或.腐蚀 | |
盘动发动机,检查是否内部转动受阻。(有条件的情况下) | |
冷起动辅助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 确认冷起动辅助装置正在工作 |
进气不足 | 检查与更换滤清器并检查空气供应管是否阻塞 |
燃油系统中有空气或燃油供应不足 | 检查经过滤清器的燃油流量并对系统排气。 |
燃油被污染或1号柴油用在0°C[32ºF]以上 | 通过使用装在临时油箱中的清洁的2号柴油动行发运机来确认。 |
发动机起动困难或不能起动、排气中有烟 | |
燃油回油 | 确认燃油回油管通到油箱底部 |
燃油回流溢流阀失灵 | 检查/更换燃油泵回流溢流阀 |
检查燃油进油阻力 | 输油泵的最大进油阻力必须不能超过100mm Hg[4in.Hg] |
喷油泵正时不正确 | 检查上止点(TDC);检查/调整喷油泵正时。如果设备允许的话,使用溢泫孔正时来检查/调整喷油泵正时 |
气门调整不正确 | 调整气门 |
一个或多个喷油器磨损或故障 | 检查/更换喷油器 |
发动机压缩压力不足 | 进行压力检查,确认故障 |
喷油泵故障/输油阀故障 | 拆下喷油泵,进行校准检查 |
发动机起动,但不能保持运转 | |
燃油油位太低 | 检查/加注燃油箱 |
发动机在负载状态下起动 | 脱开从动装置 |
用于驱动附件的怠速速度太低 | 调整怠速转速 |
进气或排气系统受阻 | 目测检查排气是否受阻并检查进气是否受阻 |
燃油系统中有空气或燃油供应不足 | 检查经过滤清器的燃油流量并对系统进行排气,找到并处理空气源 |
由于天气寒冷,燃油凝固成蜡状物 | 通过检查燃油滤清器来确,清洗燃油系统并使用适应气候的燃油和燃油加热器 |
燃油受污染 | 通过使用一只装有优质燃油的临时供油箱供油使发动机运转的方法进行检验。排放并冲洗供油箱 |
燃油滤清器堵塞 | 检查/更换滤清器 |
燃油回油歧管或回油管堵塞(仅指Lucas CAV泵) | 检查/排除阻力 |
发动机转速不能达到额定转速 | |
转速表发生故障 | 使用手持式或数字式转速表进行检查,如有必要按要求进行校准 |
发动机超载 | 空载状态下检查高怠速,调查确保运行采用正确档位 |
油门拉杆损坏或调整不正确 | 调整燃油控制杆确认有双端限位行程 |
机械停车控制杆部分啮合 | 检查/调整停车杆 |
燃油质量太差或1号柴油用在0°C[32°F]以上 | 通过使用装在临时油箱中的清洁的2号柴油运行发动机来确认 |
燃油供应不足 | 检查经过滤清器的燃油流量,找到阻力来源 |
燃油回流溢流阀失灵 | 检查/更换燃油回流溢流阀 |
输/喷油泵故障 | 检查/更换输/喷油泵 |
发动机输出功率偏低 | |
发动机过载 | 检查是否有失灵的附件或从动装置、拖曳制动器和车辆载重的其它变化中增加的负荷 |
油门控制杆调整不正确 | 检查/调整控制杆的双端限位行程 |
机械-停机杆部分结合 | 在运行位置检查/更换停机杆 |
燃油质量差或1号柴油在0°C[32°F]上使用 | 从一只装有2号柴油的临时油箱中运转发动机来确认 |
是否下列条件导致油门反应缓慢:空气燃油比控制管泄漏;废气门压力减压膜破裂,废气门管道系统损坏 | 紧固接头,或修理管道系统或废气门压力减压膜 |
AFC管道系统阻塞 | 在进行歧管和喷油泵之间检查AFC管和接头 |
高压燃油泄漏 | 检查/维修高压油管、接头、喷油器密封垫或输油阀密封圈 |
燃油供应不足 | 检查经过滤清器的燃油流量。找到阻塞位置 |
在燃油管路中有空气 | 排放燃油系统中的空气,检查吸油管是否泄漏 |
输油泵故障 | 检查/更换输油泵 |
燃油回流溢流阀失灵 | 检查/更换燃油回流溢流阀 |
机油油位不正确 | 检查/调整机油油位 |
进气不足或过热 | 检查/清洗空气滤清器芯。检查是否有其它堵塞 |
检查空-空中冷器内部是否阻塞,更换阻塞的冷却器 | |
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泄漏空气 | 检查维修歧管盖上的空气跨接管、空-空气冷器接头、软管或通孔是否泄漏 |
排气受阻 | 检查/维修排气系统。检查催化室是否堵塞 |
喷油器密封垫多装在下面 | 拆下多余的喷油器密封垫 |
喷油器磨损或故障 | 检查喷油器 |
排黑烟过多 | |
发动机因超载而失速 | 使用低速档 |
进/排气受阻 | 检查/更换空气滤清器。查看有无其它堵塞,检查排气阻力 |
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泄漏空气 | 检查歧管盖上的空气跨接管、空-空中冷器接头、软管或通孔中是否泄漏并进行修补 |
空-空中冷器发生故障 | 检查空-空中冷器是否堵塞,检查内部充气阻力,或者空-空中冷器是否泄漏 |
增压器废气门故障 | 维修或更换废气门 |
涡轮增压器发生故障 | 检查/更换涡轮增压器 |
机油压力偏低 | |
机油油位偏低 | 检查/添加发动机机油 |
检查是否有引起压力下降的严重的外部机油泄漏 | |
机油粘度较低;被稀释或达不到技术规范 | 确认使用正确的机油。检查机油是否稀释 |
压力开关或压力表故障 | 确认压力开关工作正常 |
机油压力调节阀卡在打开位置 | 检查/更换阀 |
机油滤清器/冷却器堵塞 | 更换机油滤清器/冷却器;更换间隙 |
如果更换了机油冷却器,没有取下在装运时安装在冷却器上的管塞 | 检查/取下装运管塞 |
缸体或缸盖的管塞松动或遗失 | 检查/更换膨胀塞 |
吸油管松动或破裂的密封垫泄漏 | 检查/更换密封垫 |
机油泵磨损 | 检查/更换机油泵 |
主轴承盖松动 | 检查/安装新的轴承,拧紧轴承盖 |
轴承磨损 | 检查/更换轴承,同时检查/更换活塞冷却喷嘴 |
压力开关或压力表发生故障 | 检查压力开关工作是否正常 |
机油太粘稠 | 确保所用机油合格 |
压力调节阀卡在关闭位置 | 检查/更换压力调节阀 |
在更换机油泵时,六缸机油泵装到了四缸发动机上 | 确认机油泵安装正确 |
机油消耗过高 | |
外部泄漏 | 目测检查是否漏油 |
机油不合格(技术规范或粘度) | 确保使用合机的机油 |
检查是否因为燃油稀释而粘度降低。机油为燃油稀释可能源于喷油泵或输油泵驱动轴密封圈 | |
检查/缩短换油间隔 | |
因下窜气量高,机油被吹出呼吸管 | 检查呼吸管区域是否有机油损失,测量下窜气并按要求进行修理 |
机油冷却器泄漏 | 检查冷却液中是否有机油 |
气门密封件磨损 | 检查/更换气门密封件 |
活塞环不密封-机油为发动机烧掉 | 进行压缩检查,并根据要求进行修理 |
燃油消耗过高 | |
因辅助装置发生故障而产生的附加载荷 | 检查/修理辅助装置和车辆部件 |
驾驶员技术 | 检查换档,减速和怠速运转操作是否正确 |
燃油泄漏 | 检查是否有外部泄漏以及发动机机油是否为燃油稀释 |
检查燃油输送泵和喷油泵是否有内部泄漏 | |
燃油质量差可者使用了1号燃油 | 确保使用2号燃油 |
进气或排气受阻 | 参考故障判断逻辑图中有关“大量排烟” |
喷油器磨损或发生故障 | 检查/更换喷油器 |
喷油泵正时不正确 | 检查/调整喷油泵正时 |
喷油泵设置错误 | 检查喷油泵上的调整密封件是否损坏。如果密封件损坏,应拆下喷油泵并重新进行校准 |
气门未落座到位 | 检查/调整气门 |
动力装置故障 | 检查/维修动力装置 |
旋挖钻机机锁钻杆
1、扁头 2、防松螺母 3、防带杆挡盘 4、上挡环 5、减振橡胶环 6、外键高强板 7、防带杆托盘 8、流水盘 9、钻杆弹簧
钻杆的使用保养应该从以下八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及时更换易损件,钻杆上的易损件包括:减振橡胶环,防带杆托盘,流水盘,钻杆弹簧。
1、 减振橡胶环起到保护主机的作用,一旦减振橡胶环破碎、脱落、老化,钻杆快速下落就会砸(冲击)主机,钻杆使用过程要保证减振橡胶环基本完好。
2、 防带杆托盘既起到防带杆作用,又有流水功能,一旦流水功能丧失(严重磨损),砂泥会积存在杆间隙,严重时,钻杆伸缩不灵活或塞死钻杆,不能伸缩,不准用堆焊层硬的焊条堆焊修补防带杆托盘,不准用硬度大于210HB的材料制备防带杆托盘上的扇形块。
3、 流水盘既起到流水作用,同时又有保护钻杆端头、导向钻杆弹簧作用,流水盘极易被磨损,磨损后要及时更换,不准用堆焊层硬的焊条堆焊修补流水盘,不准用硬度大于210HB的材料制备流水盘上的扇形块。
4、 钻杆弹簧起到保护钻杆和钻机两重作用,钻杆弹簧断裂、并圈,必须及时更换,钻杆弹簧的力学性能经过严格计算,不准随意变更,钻杆弹簧簧丝材料为60Si2MnA。
二、做好第一次保养、检查,钻杆第一次钻孔结束或使用100小时后做好第一次保养、检查。①钻杆上的键条表面强度、硬度低,短时间使用会被压堆,形成毛刺,使用100小时后拉开钻杆,磨掉毛刺,防止钻孔倾斜时毛刺引起带杆。②钻杆的制做缺陷―淬火裂纹、焊接裂纹,会在早期显现,早发现,早排除,避免恶性事故发生。
三、防止带杆,正常使用情况下,钻杆伸出后缩回过程是由内到外依次缩回的,内杆未完全缩回前,外杆提前缩回的现象叫“带杆”。带杆有刮碰带杆,塞物带杆,未解锁,提钻过程自锁等几种情况。
1、 刮碰带杆,①钻杆第一次保养、检查中所说①为一种刮碰带杆。②、钻杆制做时管接头有内焊瘤或管内壁有轧钢粘钢,加上钻杆上挡环(件4)上端无大倒角也会引起刮碰带杆,这种情况属于制做缺陷。③维修钻杆时,要清除焊疤等杂物。
2、 塞物带杆,①钻杆与主卷扬连接的提引器安装用钢丝绳卡要选用合格产品,钢丝绳卡断裂碎块会落入钻杆间隙将管卡死,造成带杆、卡杆。②扶正钻杆的随动架回转支承上的脱落硬物也会造成带杆、卡杆。③不要将钻杆存放在砂石堆中,竖起钻杆前要清理钻杆2端头,防止硬物进入钻杆。④防带杆托盘、流水盘磨损后,泥砂积存在钻杆中引起塞物带杆,在稠泥砂中钻孔后,钻杆存放前要清除钻杆内的泥砂(这种情况下钻孔是不允许的,但实际钻孔中经常发生)。⑤在灌桩塌方后的孔钻完后,要清除钻杆上的混凝土。⑥把观察钻杆脱键作为日常工作,一旦键条焊缝出现裂纹,要及早修复,避免键条变形引发带杆、卡杆。
3、 未解锁,机锁杆提钻前必须解锁。
4、 提钻过程自锁,使用螺旋钻头钻进时,如果提钻速度快,钻头上的泥土滑落都会使最内杆反转而使钻杆自锁。使用螺旋钻头钻孔时,提钻过程动力头要低速反转。所有使用机锁杆场合,都必须慢速返转提钻。
四、不要在钻杆上点焊、引弧,钻杆的五杆、四杆和方头、扁头等是高强钢经热处理后的产品,在高强钢上点焊、引弧或焊小焊道,当焊点或弧坑快速冷却时会产生微裂纹,微裂纹在振动情况下会吸收能量,发育扩散形成可造成事故的大裂纹。维修钻杆要在钻杆生产厂家的指导下进行。钻杆局部不可长时间接受高温,例如:把钻杆作为平台火焰切割金属。
五、正确使用钻杆,①硬地层(加压时,如果动力头在钻杆上打滑)要及时改钻具,或选用机锁钻杆。②遇到飘石,尤其是较松散地层的飘石,要先用螺旋将其松动或捞出,再用钻斗捞取飘石,钻杆高速转动时,如遇强阻力会造成冲击,使钻杆断裂。③钻粘度大地层的小孔时,钻斗正确的卸土方法是,打开钻底—甩土2~3下—合上钻底—再次甩土—打开钻底—倒土,不准在钻底打开状态强力甩土,也可选用易卸土钻具。
六、防腐蚀,在海上或海边钻孔后,要将钻杆清洗后再存放。
七、钻杆与主机匹配,不要给主机配备超能力和低能力钻杆,钻杆要与主机匹配。超能力钻杆会损坏主机,低能力钻杆不能满足主机要求。低能钻杆用于高扭矩钻机时,必须降低钻机转速。
八、其它,钻杆上的制件不要随意拆换或卸掉;不要在原来不焊接的部位自作主张焊接;维修钻杆要有钻杆生产厂家指导,原则上不允许对键侧进行焊补,焊补要三键同时进行,焊补后修磨保证分度,内键要通长焊补修磨,保证分度。更换其中一节钻杆要征求钻杆生产厂家建议;件2为防松螺母,不要换为普通螺母。使用长钻杆钻浅孔一段时间,要将钻杆拉开,清理未伸缩钻杆间的泥沙,以防卡死钻杆。不要采取快速放钻办法使钻齿吃进土层。